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回复: 1

我为什么要做教育?

[复制链接]

6

主题

8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0
发表于 2022-12-5 11: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总是在追求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些人的目标明确,有些人的目标不断在变,不论如何,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不断的进行复盘和思考——过往的经验对我们接下来的目标追求有什么样的影响,更加坚定?需要做出调整?再怎么去做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我现在是一名教师,一位教育行业的从业者,我很喜欢自己的这个身份,也很热爱自己的这份事业,我就在想我为什么喜欢并愿意去做这件事? 之前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正好借这个机会让我认真地想一想,仔细地理一理。希望通过今天的梳理可以让我接下来的奋斗方向更加明确,也希望我的梳理方式能够帮助大家明确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个人之所以想做一件事,是因为曾几何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个人社会经历的滋养下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耀眼的指路标。那么我的这颗种子是在什么地方呢?时间退回至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堂,语文老师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回答无外乎是科学家、医生、商人、飞行员、教授等等高大上的职业,我们纯真的脸上处处透露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一个人的回答打破了这份安详,他是我们班的第一名(当时小学公布成绩排名),他说他长大后想当一名“乡村教师”,一份朴素的愿望宛如一颗石子投入了静澈的湖水中,泛起了阵阵涟漪。这件事和“乡村教师”这个名词至今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
       回想一下,我为什么对这件事印象这么深刻?我觉得是因为“乡村教师”这个名词对我来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加好感。幼儿园和小学一到四年级我是在我们村上的,五年级的时候我母亲把我转到县城小学,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城乡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我不由得佩服起我们班的第一名,当我们还懵懂无知的时候,他已经想到要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可能源自他父母(都是教师)的教导,也可能是他自己的一些见识。总归,这件事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种子的发芽成长需要营养的滋润和浇灌,第一次浇灌发生在我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对“大学”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又是一个新学期,又是一学期一度的发书时刻。拿着新书左看右看,前翻后翻,忽然,几个字映入了我的眼帘——北师大教育初版社,不知为什么,瞬间觉得北师大好厉害呀,还能给我们出中小学教材,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北师大是个什么样子。师范类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培养老师,当时对这些虽然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认知,但是这件事情直接影响了我大学志愿的填报。
      高考填报志愿时,出于对北师大的好感,我直接将其作为第一志愿,但高中班主任和我母亲执意将第一志愿改为武汉大学,让我冲一冲,妥协之下北师大作为我的第二志愿录入了填报系统。冥冥之中天注定,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在学校老师分析北师大录不上、北师大在我们省文科只录7个学生的情况下,我成功被我的第二志愿北师大录取。关于专业,当时我比较喜欢历史,想将历史学作为第一专业,但是高考志愿书中北师大教育学专业后面注了一个“国家试点学院”,我问老师这个“国家试点学院”是什么意思?老师说她也不知道,但这种学院一般比较好。就这样机缘巧合之下,我将教育学填在了第一专业,也成功被录取。当时并不清楚这个“试点学院”的分量,直到进入大学校园才知道原来教育学是北师大的王牌专业,现在的我很感谢当初的自己做了这个决定。
       真正促使这颗种子茁壮成长的是我的大学生活,大学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借助这个平台我见识到了太多在西北见不到的东西。关于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各种各样的教育学术会议经常在北京专门的会议中心或者北师大召开,我们作为教育学部的学生可以免费去参加会议,虽然当时以学生的水平层次很多内容并不理解,但我知道这种会议一般探讨的是中国教育最前沿的一些东西,当时听不懂并不代表以后也听不懂,所以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听一听。现在有了实践经验之后,通过线上再去听这些会议时,我能深切地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能清晰并快速的判断出哪些理论可以有效的指导我现在的教育实践,哪些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方法论的支持,还有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等。我现在特别喜欢参加这种会议,每次都感觉收获满满。通过参加这些会议让我对中国的教育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认知广度的加持让我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中国教育的一些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学部每学期都会安排为期一周或一月的教育见习或教育实习,这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北京最好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这些中小学和幼儿园基本代表了中国公立学校最顶尖的教育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天上地下的地域差距,这些差距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我就在想,如果我在中小学阶段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我现在会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西北的孩子也能够享受这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这种教育差距深深的刺痛了我的神经,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一次一次的见习,一次一次的比较,一次一次的坚定了我想缩小教育差距的想法。
       第三个方面是我有大量的教学实践机会。其中做得最多的就是家教,大学期间基本上没间断过,当时北京家长特别愿意请名校学生给自己的孩子做家教,我很高兴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刚开始我的动机就是单纯的补贴生活费用,但当我不断地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他们的问题时,当我看到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后透漏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时,当我体会到把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从80提升到100分的那种成就感时,当我把一个刚开始不愿意配合的孩子教成和我无话不说,言听计从时;我的心融化了,我的想法变了,原来教学生这件事是这么的有成就感,原来这些孩子和家长这么需要我,原来我以老师的身份存在是这么的有意义,我彻底爱上了这件事情。从这时开始,我不断地扩大我的实践面,去北师大附属中小学当助教,去安徽支教......在不断的实践中,我的人生方向渐渐的清晰,我就是要当老师,我就是要从事教育行业。
       于是,在找工作时,基于个人追求和实现个人追求的最大可操作性,我选择了学而思的双师模式,一种线上和线下老师相结合的模式,这是当时我的认知中最容易实现缩小教育差距的一种方式,我的毕业论文也是这个选题。通过实践,双师模式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缩小教育差距的模式,但是学而思较高的学习费用决定了其本质上还是一种精英教育,它可以缩小西北精英学生和北京精英学生的教育差距,但是缺乏普惠性,这与我期待中的普及、普惠性质的缩小还是有很大区别。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进一步思考的时候,双减政策来了,我所在城市的学而思全体解散。在寻找新的方向时我找到了一种通过辅助校内教学缩小差距的方式,这种方式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其效应和效益还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我和我的团队正在不断努力,推动这一事物的前进,加油!
     “我为什么要做教育?”这是别人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今天,我通过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追根溯源,加之文字性的表述,为这个问题写下一个圆满的答案。人生的追求起源于微末,生长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经历,发迹于对追求的明确——不论运用何种方式,我愿为缩小教育差距而努力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0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
发表于 2025-2-23 14: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OMG!介是啥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6 23:53 , Processed in 0.10655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