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3|回复: 0

小学不留作业,中学一周一次,英国这样教育能好吗?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1-17 14: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23-01-12 11:35 发表于北京



对孩子放手真的需要勇气,也伴随着风险。

不走出这一步,孩子就不会独立。

写在前面:
大家好,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北京姑娘Amy的故事。Amy有着典型北京大妞的爽快与洒脱。上大学时,她每天乐乐呵呵,没心没肺,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快乐小公主。当年为了爱情远赴英国,一个北京姑娘开始了她的成长之路。
疫情几年没能回国,这次她总算可以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了。我们发现,生活在英国近二十年之后,Amy自己变得非常独立,没有老人帮忙,两个孩子自己带,还能把生活工作都安排得妥妥的。两个孩子也很皮实,有主见,做决定不依赖大人。
这个成长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来听Amy的自诉。

01
为了这场跨国恋
我放弃了新华社记者的工作
大家好,我是Amy。今年终于等到了北京全面放开,可以带孩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北京,见到我的爸爸妈妈。

去年三月,英国全面放开之后,我的两个孩子去上学,都被传上了。我也应验了国内所说的“天选做饭人”,很幸运没发烧。希望北京的家人朋友们都已经缓过来了。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从北京远嫁英国,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成长。





Amy
十多年前,我结束了英国留学,回到北京。

回国后,我遭遇了被前男朋友劈腿,疗伤旅游了大半年之后,开始找工作。后来,我收到了新华社记者的工作Offer。与此同时,我与在英国研究生同学在网上时常聊天,他学IT, 挺壮实,爱运动,身材特别好,为人又特别热情、阳光、认真执着,有一股韧劲和永不放弃的感觉,那种感觉也深深吸引了我。
确定互相喜欢之后,我放弃了新华社的工作,回到英国。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一年,感觉挺好的,就结婚了。
我以前没那么爱运动,也不喜欢运动。跟他在一起之后,因为他爱跑步,我就跟他一起跑步。他上学时还做过健身教练,结婚后我跟着他健身,一练就是十多年。
这要归功于我的公公婆婆。我公公是退役的英国皇家特种兵,也是非常有名的野外生存专家、英国攀岩界的老前辈,从我老公小时候就带着他和妹妹去攀岩,很爱玩。我婆婆原来是体育老师,他们家是个运动世家。有了孩子之后,公公婆婆也会带着孩子去野外运动,这可比我小时野多了。



左:Amy儿子小时候;右:儿子和老公一起爬山

02

中英育儿差别大
英国宝宝不到两岁就入托

结婚之后的生活,尤其是生完小孩,我发现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别挺大的。

英国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咱们中国人那么亲近,这是我不太习惯的地方。中国人“family”的感觉更强、更亲近。

我老公跟他爸妈一同出去办事吃了个饭,假如只花了人民币200块,他也要把钱还给他妈妈。以前总觉得这是对西方人的刻板印象,没想到是真的,我一直都挺难以接受的。

我婆婆也没帮我看过孩子。帮忙就是纯帮一下,比如我今天有点事儿,请婆婆帮我照看一下,可能就这一下午。我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照看,婆婆照看的次数,手指头都能数出来。

在国内,我都习惯了一个孩子有四个老人轮流转照看,这种情况整个英国都很少发生。他们认为父母没有义务帮忙看孩子,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到18岁就会搬出去,不和父母住在一起。当然,这也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相对于中国,淡漠很多。





Amy生活的巴斯,是英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有人说英国男人都特别顾家,很会做家务,其实也不尽然,我见到的不少男人也会逃避家庭责任,比如为了不照看孩子假装加班,不想回家,回家就玩手机。还好老公不属于那一类,比较顾家,看不得屋里脏乱差,如果有人乱放东西,他会一直跟在后面收拾。不过要说到带孩子,在孩子小时候老公也没怎么带过娃,都是我在带。慢慢长大一点可以一起玩了,才开始带他们出去攀岩、爬山。
在英国,很多女人生完小孩很早就去上班了。这里的幼儿园接收22个月甚至更小的孩子,我们家娃就是22个月开始第一次上幼儿园。

如果是职场妈妈,特别小的小婴儿也可以送过去。英国的幼儿园,早晨没开门之前,有个早餐叫 Breakfast club,下班后如果不能及时接孩子,还有一个after school,都需要额外付费。

虽然说这个福利很好,但是也并不完美。英国比较缺老师,老师不会照顾得很细致,在华人妈妈眼中就是比较大条。吃的米饭粒掉一地,衣服、裤子穿反了,老师也不会特别强调、纠正。这让小孩很早就被锻炼自己吃饭、穿衣服,倒是锻炼了孩子从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巴斯,英国世遗城市全景风光

03

英国小学没有作业
中学每星期只有一次作业

英国的小学是从5岁开始上学前班,上到11岁,也是6年。

小学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六年级,几乎都没作业。高年级时会在周末留一个作业,一星期写一次就行。我家俩小孩学习挺好的,也不用辅导什么。

小学毕业,七年级往上是中学,和国内一样接着上七、八、九、十年级。我儿子现在就是十年级,他14岁了。女儿八年级,也上中学了。

初中阶段,毕业考试并不在九年级。英国类似中国的中考是在十年级和十一年级这两年之中,用两年的时间来考中考课程。

到了十年级和十一年级,就可以就开始分科。比如,有的人选科学,有的人选历史,还有的人可能选美容美发、修理汽车,按照自己选的科目去上课就行。





儿子、女儿和Amy

英国法律规定中考之后,就可以结束义务教育不用再读书了。孩子可以自主选择继续读书考大学,或者直接参加工作。

16岁义务教育的结束之前,从法律上讲,孩子必须接受教育。我感受英国考大学的学生还没有中国考大学的多。这边孩子一点也不卷,小学、中学不鸡娃,不考大学直接找个普通工作人比比皆是。




Amy定居的英国历史名城巴斯,有很多古罗马时期建筑
英国人追求缓慢松弛的人生,不焦虑,随遇而安。上不上大学的决定也由自己做,父母不会过多干涉。

如果选择继续读高中,会有一个咱们跟高考差不多的英国高考(A LEVEL),然后就去准备大学面试了。高考不像咱们那么大压力,这里所有的考试就像平常的随堂考。最多无非是提前一个星期打个招呼,让孩子们回去准备一下。

从小到大,英国的教育方向更多是实践,重动手、轻做题。学校会给学生找不同的项目做课题研究,有科学、自然方面,还有培养个人能力的。比如,介绍自然界的课题,学生自己选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昆虫,什么都行,做成视频或幻灯片,在班上展示、当众讲解,讲完还要回答同学的提问。

孩子不光要会查阅资料,完成展示,还要学会统筹,预留出回答问题的时间。类似这种小课题、大课题会一直有,让孩子不断展现自己,培养自信,培养个人能力。

小孩的独立性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14岁的儿子要自己利用各种渠道找兼职工作,不会一心全在学习上。

学校还会给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很多额外的、培养个人能力和为上大学做准备的课程。我儿子现在参加了爱丁堡公爵基金举办的课程,它分成4个不同的项目,如果完成课题、坚持学下来,可以受到英国新任国王查尔斯的接见。




巴斯的历史文化氛围浓厚(2千年前的古罗马浴场)

这个经历会为申请英国“牛剑”等名牌大学的学习经历背书。国外的大学不是光成绩好就行,会有很多不同的面试,考察孩子的课题学术能力。孩子在中学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可以通过不断充实自己,为大学做准备。

英国到高中有主修和选修课,主修有英语,相当于国内的语文课,还有数学。

剩下物理、化学和国内差不多,还有计算机、体育、商业课、艺术课等等,必修课之外只能选三门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我儿子选了商业和他最喜欢的体育。

我刚刚讲的学校提供的额外学习机会,是按学习成绩选拔的,找学习好又有额外精力深入研究某一学科的孩子,只是这个学习成绩并不是单一的考试成绩,选拔看重的是孩子在这个领域的的兴趣和天赋。

在英国,学习的自主性特别重要,没有人逼着孩子学习,包括父母、老师。一切都是凭兴趣,学得好就多学,学得差一些就慢慢学,喜欢学美容美发也不是件丢人的事,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巴斯,也是名剧《神探夏洛克》的外景地

04

这么独立亲子关系会变淡吗
好像真的是!

我很开心孩子可以独立,但是我对孩子教育最担心的,是文化上的断裂。我唯一参与的“学科”教育,是给两个孩子教中文。虽然他俩在国外长大,但有一半的血统来自中国。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不理解我,也听不懂我说的话。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跟他的文化息息相关,跟他从小到大受的教育、生长的环境有关系。如果他不理解,肯定会想这人怎么这么怪?孩子有时候会问我,国家大事啊,中美关系、国内的一些事件等等。我说你看你就不知道咋回事了吧,然后我再给他讲。

我周围80%在国外长大的中国孩子跟爸妈沟通都挺费劲的。像在餐馆打工的父母,不会说英语,孩子的中文也不好,怎么沟通?没办法沟通,就不可能理解爸妈,关系肯定也不亲近。我不愿意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他们不能成为中国的文盲。

孩子要想理解我的思想,就得理解我的祖国的文化,就得有中文阅读。

我自己教孩子中文,用水滴穿石、积少成多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我要保护两个孩子的学习中文的兴趣,不想让他们对中文反感,要通过各种的方法来让他们保持兴趣。有的时候多一点,有的时候少一点,这几年都没间断过。

5岁之前,我没有正式教孩子中文。就像咱们学英语,今天吃个苹果,说苹果,apple。说个中文,再说个英文。

再大一点,每一天晚上有 Bedtime story,亲子读书时间。读书时有中文绘本,也有英文绘本。再大点,上了小学,主要学汉字,拿小学一年级课本识字。

更多的时间是阅读,看中文书多。现在我和孩子之间是无障碍交流,孩子可以理解我。我不给他们太多压力,他们学中文是快乐的,有兴趣的,在家他们都愿意和我讲中文。

我老公一句中文也不会说,最多说个谢谢。但他很支持孩子学中文,他说多一门语言,生活的大门就会多敞开一分,孩子以后会感谢我们。

我的感受是,英国这个国家和教育,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长者,缓慢而从容,还带着一些自嘲式的幽默感。有人会去追求精英的生活,但大多数人都是安于做普通人,心态平和,能独立面对生活,自立,自由,就足够了。






编辑后记:

如何不把一个孩子养废了?

如何让孩子过上自由、独立的生活?

如何让孩子去追寻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真正所爱,还能因此而过上好生活?

在焦虑之后,可能需要停下来好好想想,哪里我们做得太多了,哪里还不够。希望Amy这个普通华人妈妈的故事和观察,可以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去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9 00:37 , Processed in 0.10565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