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6|回复: 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脉络(二)——行业大观

[复制链接]

5

主题

8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2-9-23 15: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整体情况

1、宏观政策

在学界,对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类虽然仍有一些讨论,但能明确199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首个提及教育信息化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
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第一步起步阶段和应用阶段、第二步融合阶段和创新阶段,实行“两步走”的战略规划。同年5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从应用切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强调推进“互联网+教育”,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以基础建设为主,主要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效率低下以及缺乏全局性管理等问题。2018年教育信息化2.0开启,在“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针对教育信息化1.0的不足,从人才、应用、资源和服务等角度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1.0是以内容为中心,而教育信息化2.0是以提升效率和体验为根本。
为延续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正在编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可见政策面仍在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会是后续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热点。
2、建设情况

在《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介绍了“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有关情况。
(1)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从2015年的69.3%上升到99.7%,出口带宽达到100M的学校比例从12.8%跃升到98.7%。
(2)优质资源供给和教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建成20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库,认定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慕课学习人数达3.1亿人次,获得在线课程学分的高校学生突破8200万人次。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应用,连续6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3)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接入各级平台184个,应用访问总数累计超3亿人次,资源共享总数超过3.2亿次,月活跃用户达6000多万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超过1亿个,将近半数的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和教研。
(4)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
建成学校、教师、学生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有序推进,共享教育基础数据达2.1亿次,支撑600多项地方业务开展。
(5)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完成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启动提升工程2.0,累计培训1000多万名教师。全国有超过80%的中小学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6)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和防护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设相关本科专业5个,全国布点233个,11所高校入选为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示范建设高校。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通过电视空中课堂保障没有网络或网速较慢地区学生的居家学习;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这次疫情,以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师生的在线教学,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据2021年12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公布,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带宽达到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为99.95%,19个省份的学校网络接入带宽全部达到100M,搭建无线网络的学校数超过21.67万所。全国已有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408万间,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达到76%,其中87.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近2849万台,各级各类学校已基本具备网络教学环境。
可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正从量变迈向质变,创新引领与生态变革成为行业纵深的主旋律;
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及硬件部分已经高度成熟,可见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已有产品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就是以教学场景为核心,开发、探索应用为王的解决方案。
二、市场情况

1、行业规模

(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
据《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义务教育阶段招生3488.02万人,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小学阶段共有班级287.06万个,初中阶段共有班级109.89万个。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6万所,普通高中招生904.95万人,在校生2605.03万人。
(2)“十三五”教育经费
在《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投入实现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一个不低于”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两个只增不减”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达到3.5万亿元,是2015年的1.34倍,年均增长7.6%。2019年各级教育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分别达到幼儿园8615元、普通小学11949元、普通初中17319元、普通高中17821元、中职学校17282元、普通高校23453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2.8%、5.6%、6.6%、9.4%、6.8%、4.8%。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
从2016—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看,着重体现了“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和“提质量”。在各级教育之间,义务教育占比最高,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占到52.7%,四年始终保持在53%左右。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年均增长15.4%,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
(3)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
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按照经费来源会有一定区别,一般可按照拨付标准划分为生均公用经费和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其中,生均公用经费每年比较固定,一般用于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和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采购,学校对该费用的分配及使用相对灵活;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按项目拨款,每年经费不固定,一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单个项目投入量相对较大,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时间限定,其中,中央级专项经费多投向偏远地区和部分基础教育薄弱校,地方级专项经费则多因地制宜,普遍遵循“先城市后农村,先中学后小学,先中心校后(乡村)教学点”的建设顺序 。除此之外,对于民办中小学而言,其教育信息化经费依靠学校自筹,主要资金来源于办学收入和社会捐赠。
例如《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规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分为市级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在每年5月底前下达下一年度的申报指南,7月底以前,项目单位进行项目申报。市级项目由市教委和市教委直属直管单位进行论证,然后上报市财政;一般项目由本单位组织论证,然后上报市财政局。预算批复后,市级项目由市教委统筹实施,一般项目主要指学校根据本教育单位需要实施。运行维护费一般由学校日常经费保障。
具体经费方面,2021年,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达1634亿,同比增长9.1%,2020年,新冠疫情给我国财政带来了较大冲击。中小学教育经费增速放缓,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拨付也受到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从投入来源来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几乎全部来自财政拨款,其中,公用经费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保守估计占比超90%。(数据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下图亦然)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教育经费是唯一一个与GDP挂钩的重点支出事项,国家仍然保持4%的经费投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心。另外,在业内看到说法,“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暂且不论此说法是否可信,但足以可见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至少会保持现在的投入规模。
2、细分市场

按照教学场景分类,包括教学考评管五大应用场景,产业链包括上游提供底层支撑服务的阿里、腾讯、华为等提供硬件和云资源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市场较为集中。中游包括众多提供数字资源、应用软件、定制服务等的公司,市场较为分散。产业链下游,也就是各地购买服务的政府、教育局、学校,最终用户是校长、老师、学生。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目前,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企业数量为56953家。从企业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为2687家,注册资本在100~5000万之间的有9116家。合计来看,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共有11803家,占比为20.72%。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1)基础设施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试行),基础设施是指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网络、硬件设备、物理空间等。目前我国中小学已基本完成百兆网络接入,未来随着多终端设备接入,提供高并发、高带宽的稳定无线网络成为新的需求。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较高,未来的增量空间主要来自存量教室的设备保有量提升及设备的更新换代。2021年,中国中小学普通教室中教育大屏覆盖率达70%,主要增量还包括小屏换大屏的更新迭代。根据迪显咨询统计,2021年中国教育IFPD 产品出货量为119.6万台,同比增长12%,而销售额却同比增长 49%,可见80+寸产品数量逐渐扩大,产品单价出现大幅提升。虽然国内中小学生板比远大于欧美发达国家(生板比=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中小学平板电脑数量),但由于信息化终端成本较高,且学生数量较多,相比之下教育经费显得不足。而BYOD方式有较大不确定性,再叠加学生视力问题,造成人手一端倍加争议。对于其他的,例如创新教室、机器人实验室、VR/AR实验室等,更是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暂时不足。
(2)数字资源
中小学数字资源主要为可供师生使用的电子化教学资料。从供给模式来看,这些数字资源主要来自四类供给,包括1)政府供给。三通两平台建设背景下,我国省级平台已经全部实现与国家级平台对接;2)市场供给。以第三方市场化商业机构为主,由学校自主决定采购;3)公益供给。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通过网络公开渠道免费获取资源;4)自我供给。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全校共享。从资源类型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字资源主要包括电子课件、教/学案、试题/卷、媒体素材和视频微课,一般而言,试题/卷是一类相对特色化且具有一定竞争性的资源,多作为学校教学教研能力的体现。
教育部反复强调,要加快构建“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资源建设机制和“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供给机制,基于此,资源稀缺性将成为中小学数字资源厂商实现商业化的基础。随着数字资源标签越来越丰富,能够实现“精准练习,巩固提升”的智能化数字资源库将赢得更多学校的欢迎。
(3)师生应用
师生应用是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的软件载体,是教师与学生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媒介。在教育教学场景中,核心应用贯穿了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各项子业务场景的数据关联度较高,对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协同性要求较高。在管理服务场景中,除综合类行政管理业务系统外,中小学特色管理场景下的各个业务系统相对独立,所解决的管理问题针对性较强。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机制逐渐迈向科学化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数据与管理服务数据逐渐实现互联互通,学校的学情、考情、教情、校情画像也越来越精准。
由于软件类资产属于无形资产,在学校及教育部门审批过程中难以获得较高的预算,导致我国中小学软件服务的采购价格相对较低,厂商多采用先免费试用,后小额付费的方式进校,产品创收能力不足。目前,在软硬一体的趋势下,软件厂商通过捆绑硬件的方式向学校交付整体解决方案,硬件“带货”能力更强,可以拉高单价,厂商和渠道端均能赚取利润。在软硬一体的方案当中,学生终端是最先被探索的整合品类,受制于我国复杂的商业环境性,中小学教师数据采集手段依旧以纸笔测验为主,教师端成为了软硬结合的突破口,作业考试场景下的扫描仪逐渐成为标配,并进一步演进为学生端共享的错题打印机。此外,新高考提升走班排课复杂性与灵活性,排课软件成为刚需,对于学生人数规模较大的高中,电子班牌的考勤打卡与滚动课表功能也进一步提升了教务管理的效率。
(4)教育平台
从建设层级来看,可将教育平台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和校级,不同层级教育平台的建设特点不同,整体上而言,层级越高,统筹管理需求更多,更加面向“管理者”;层级越低,业务赋能需求更多,更加面向“执教者”。从建设内容来看,可分为资源平台与管理平台,资源平台主要用于汇聚层级内的公共教育资源,并将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管理平台主要用于处理区域级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流以及管理流程,主要面向教育机构内部。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标准》(试行)》,数字校园建设应采用云服务模式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中小学信息系统上云早已成为共识。具体来看,地方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区域级教育数据,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多部署在学校机房和公共教育云平台,采用本地化或混合云的部署方式。目前,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全部接入国家级平台,格局相对稳定,而市级以下区域云平台多由地方性教育云厂商开发,市场高度分散。
细分市场内容部分来自:《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三、未来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充分结合技术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仍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也同样适用于教育信息化。
本节内容更为宏大,下期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5-3-8 20: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6 23:47 , Processed in 0.10603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