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回复: 0

初中最关键的一年被很多家长和学生忽略

[复制链接]

1

主题

6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21 18: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个上初中的孩子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中考,踏入高中。
而初中又分为三年,每一年都有它不同的任务,初一是夯实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初二是夯实基础的同时,难度有所提升,也是最重要的过渡期;初三学习的内容不多,但是基本都是初中难点,另外要留出时间去复习冲刺。
大家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很多同学在小学和初一都是班上中上游甚至名列前茅,但是一到初二,成绩就慢慢滑落下去了。
影子老师带过的学生初二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大多数同学在上初一的时候觉得很新鲜、还是比较认真的。
但是上到初二之后,随着叛逆期的到来,逐渐会和家长、老师对着干,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处理不好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很容易会因为一点小事叛逆,从而无心学习,越落越多。
就像影子老师辅导过的一个孩子,他叫小坤。
小坤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他和大多数初中生都一样,刚上初一的时候,很努力。数学是他的优势学科,英语相对弱一些,但是初一的时候虽然讨厌英语,好在并未放弃。
初一的时候,小坤写完作业,都会和我们聊会天,谈谈学校的一些趣事,谈谈自己初中生活的体验,也会和我交流一些学习的想法和心得。
如果他用这种状态去坚持三年,考一个不错的高中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很多事情并不会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发展。
小坤有很倔的脾气,逐渐和家里的关系闹得很僵,他在家喜欢独处,父母总是和他说不了几句话,很多唠叨的话在他耳边变得十分刺耳。
在一次晚上集体辅导的过程中,由于小坤无视纪律,自由散漫。我严厉的批评了他,他脸色一变,开始收拾书包,装好书包后,轻轻地说了句:“老师我走了,再见。”
于是整个初二都没有见到他。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自主的需求和自我尊重的要求跟我们成年人一样强烈,只要任何让他们感到不快乐的事,他们都有勇气和能力去对抗,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小时候父母要求的越严格,他们长大后的反抗就会越厉害。
那时,他已升到初三。再见他时,个子早已超过我一大截,只是还剩半年就要中考,他要经历人生中第一个坎。
他自己对初二这一年的概括就是——玩,各科课程一塌糊涂。曾经引以为傲的数学,退步到七十几分。计算能力稀烂,几乎每张卷子都会因为计算问题丢分。
八年级下册的物理几乎就像一张白纸,很多知识点都是模糊的,根本无法构建初中物理知识模型。
英语更不用说了,本来就很不喜欢,初二的一年几乎处于放弃的状态。
我不知道他初二经历了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落下来这么多?为什么仅仅荒废了一个初二,到了初三就会感到这么吃力?
我观察了很多学生,不断翻阅资料,找到了原因。

01/     初二是最容易懈怠的一年


很多同学在刚上初一的时候因为新鲜和好奇,还是比较认真的。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会认真完成,有余力还会自己买教辅去做。
到了初二,他们基本上摸透了每个老师的性格,哪些老师严厉,对于不完成作业的现象“零容忍”,他们就会认真完成本学科的作业;哪些老师不重视作业,交多少、批多少,不交的老师也不管,他们就随心情写作业。久而久之,成绩就落下来了。
另外,初二是孩子们最叛逆的阶段。上到初二之后,没有眼前的中考压力(毕竟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还有一年,还很长)。可能一件小事就会激起他们的叛逆,他们采取的对抗措施往往都是幼稚的,那就是自己不学习,让父母担心。
其实到了初中,讲道理往往不再起作用,很多成年人都无法活成道理中的样子,更何况心智还未成熟的他们呢?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我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冷冰冰的,是没有感情的。作为家长,要更多的和孩子去讲感情,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

02/     学习思维的差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生涯中压力最小,最轻松的阶段。小学的孩子更注重的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只要有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当孩子升到初一,学的知识会形成一个体系。如果孩子没有有意识的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学到的很多知识都会是混乱的、没有条理的。短期内可行,但是到了初二会发现知识的难度和数量跟初一不是一个级别的。
就像初二的数学包含了中考将近50%的考点,几何最难的辅助线构造等知识也是在初二进行学习。同时初二新增了一门物理学科,精力会相对更分散一些,学习的难度也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这个时候如果稍有放松,那么“分化”现象日益显现。
其实到了初二之后,学习的实质不在于知识量,而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记住大量的定理、公式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因为总想套公式掉进题目的陷阱。
这个时候就要求孩子们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从对知识的简单应用的“浅层次思维”,转换到更为抽象的“深层次思维”。

03/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要明白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指:上课习惯、做作业习惯、预复习习惯、考试习惯、记忆习惯、思考的习惯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要看每个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难时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然而,由于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懒散的习惯,遇到困难就会选择逃避,缓解眼前的痛苦。逃避的问题越来越多,积攒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积攒的问题多了,考试的时候答不上来,就会出现“分化”的现象。
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指导并严格督促孩子全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是聪明的学生,越要注意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书写的条理性。

04/    为写作业而写作业

小学的时候,布置作业的目的相对简单,而且大部分的知识很容易就能在课上被同学消化,课后作业更多起到一个巩固、重复练习的作用。
初中,尤其数理化更注重联系,不把知识系统化,是做作业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知识没有系统化,在做题的时候提取相关知识就会很困难,做题耗费的时间自然就会增加。
对部分初中生而言,在扎实理解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做作业巩固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的脉络整理归纳,知道这部分的知识是属于哪一块的。
课上多听老师的讲解思路,课后多思考、复习,理清思路,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这种习惯的养成,将对今后进入初三后的中考复习,起到巨大的作用。
小坤在初三的后半年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努力,我每天都让他去做一定量的计算提高他的正确率。初三最难的几章反而是他学的最好的几章,就像初三新加的化学,是他学的最好的一科。
而初二没学懂的一些知识,由于之前一些错误的认知,要纠正的难度远比新学知识的难度更大。
最后数学成绩取得了90分,还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总成绩离中考线却差了20多分。今年他去了私立学校复读,最近发微信聊天说学习状态很不错。
荒废的那一年,总是会通过一种戏剧性的形式补回来。希望大家引以为戒,重视最关键的初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8 23:53 , Processed in 0.191045 second(s), 5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