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7|回复: 1

《大学》思想内涵之解读

[复制链接]

2

主题

7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3-1-8 1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同于《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结集,《大学》内容上具有独立完整的构架,并引经据典来阐述思想观念,重点阐述了两方面思想认知:人生追求的目标、实现目标的路径,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完善了儒家思想的体系化构建。《大学》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人文思想史上最重要、最光辉的一篇文献,具有指引人生心灵意识成长和推动社会祥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文化价值,构建起历代贤人达士自然朴素、宏大远实的精神世界和家国情怀,成为滋养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圭泉。
我们文化意识中,一提起道德会想到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儒家思想主线同样源于尊崇道德,华夏文明早期文化思想源泉于对自然万物现象的感性认知,追求和同于自然,只是道家与儒家在道和德的概念认知上有区别,道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方向路线,德可以理解为人行为或性情上美好表现,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道家思想中道的概念侧重于对自然现象观察和内在规律归纳总结,并以此来指导人生行为和内在品德构建,崇尚清净无为、和光同尘、上善若水般的人生德行。儒家思想中道的概念在《大学》《中庸》两篇之中均有表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就总括出儒家的道德观,白话释义就是:人生发展道路在于确立心灵美好品德,以厚爱民众之情感去创建人生功绩。这是儒家思想对人生发展道路的指导纲领,人生成长发展的阶梯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提高修养的途径是:格物致知、知止定静、静安虑得,这是《大学》指明的人生发展和身心修养的道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高雅之人追求智慧通达、谦虚谨慎、端庄宽大、光明煊赫,达到内圣外王的人生修养境界,这是《大学》确立的德行目标。《中庸》篇中道德概念更多的表达出易学思想,以天地养育万物的性质来指导人生品德和情感取向,用事物发展内在节律来指导人生行为需要和谐守中,总结发扬孔子思想,完善了儒学的道德内涵,构建起完整的儒家道德观。实用性上,儒家道德在中国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结合宗族礼制,形成了大众化泛行的道德伦理。
《大学》确立的人生宗旨高迈宏大,体现出以仁爱为本的儒学思想,这是华夏文明以感性思维领悟天地养育之德行的人性和同,以服务民众为目标,出发点是我为众人,不同于一些宗教思想,为实现自我虚幻的来世目标,呈现出人性追求高迈宏大的光辉,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无法比肩的。儒学思想对待人生情感取向有完整的体系构建,孔子为构建家庭亲爱和睦,倡导父慈母爱、对待父母以孝、对待兄长以敬、对待弟妹以怜,推己及人,后来孟子倡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泛爱情怀,各种情感关系取向中,仁爱情感最为宏大。东西方文化中,人生情感取向认知上唯一可以与儒学思想作比较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基础于犹太教,摩西“十诫”中规定:当孝敬父母,耶稣倡导的博爱主要目标于人际之间温暖情感的构建,而儒学倡导的仁爱是舍己大爱,从比较来看,儒学比基督教构建的人生各种情感关系更加完善周全、主旨宏大。正确的情感取向决定了文化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这也是东方儒学、西方基督教长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重要的原因。儒学思想的发展衰败于宋儒理学制定的三纲五常,强化人际关系尊卑等级,强化权力体制,丢失了儒学原本为人处世的宽恕情怀和中庸思想,败坏了以正确情感作为人生取向的儒学原旨。
《大学》确立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朴实康健,服务于自我和民众的生存,没有逃避客观,没有虚妄臆想、没有消极颓废、倡导人生能够主动修身、勇于作为,以修身为根本、以家庭为根基、以天下苍生为重,因此才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才有历史上诸多精忠报国之忠义之士,才有历代的太平盛世和民众的安养生息。人生发展现实路径上,从提高自身修养作为立足点,以构建和美家庭为实践载体,最终以服务民众福祉为目标,确立起人生正确的理念和情感取向,文章逻辑清晰、道宏志远。从这方面看,道家思想宗旨虽幽清深远,涵养心性宽容冲淡,但强烈的自我保全意识,因为恐惧导致生存态度上逃离社会,从修心养性的和光同尘追求之中走向虚幻梦蝶,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心理发展路径上最终必然走向宗教形式。典传记载,老子曾批评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文化思想上自我梦想者不如继承开拓奋力前行者,玉石之美无法与阳光之明相比,生命依靠滋养,人心需要温暖,缺失正确情感或无情无义的人生总令人难以想象,事实上,儒学思想一直滋养着中国社会发展。生命有内在驱使力量,人们内心总向往生存的温情美好,儒家思想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取向偕同于人本性欲望,这种朴实宏大的心灵追求决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在宗族血脉生存本性引领之下,国人传统的家国情怀亦油然而生。
人们没有建立起数理逻辑思维解读自然现象之前,文化内涵大多以感性思维来认知事物,因此我们阅读古人文章也需要以感性思维方式去理解,才能正确领悟所表达的涵义。《大学》篇中强调人生提高修养首先要学习格物致知,阐明了认知事物对于修身为人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确思想理念指导人生行为的重要性,但如何格物却是个不明确的概念,到宋朝儒学家朱熹倡导格物穷理,这才有了“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为实践格物穷理,他静坐七天专心观察竹子,最终病倒了也没有悟出格竹的道理。其实,东方文化思维对格物的理解是感性认知的,确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譬如对天地的理解,道家理解天道虚、地道静,从中得出了虚静养生的指导思想;《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认知都是将自然万物的属性人格化去理解,体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文化指导思想和认知自然方法。若格竹大概也就是领悟学习其高风亮节、谦虚强韧的内在品质。王阳明因格不出竹子的道理,思维转向于佛学禅悟心灵认知方式,从而成就了阳明心学,进而丰富了儒学致知的途径,尤其是心灵上的修为。  
《大学》中明确修身方法需要端正心态。人若处于怨恨、愤怒、恐惧等不良情绪之中,容易心智失常;若有各种不良嗜好、情感偏执,恣情纵欲会也导致心智失常;若患得患失,会失去客观中正的思想;若心猿意马,就不能够专注于事物。这些内容只是指出了人的心理状态不守中正容易导致心智失常的道理。这种认知有局限性,身心修养包括生理和心理两大方面。养生包含对生理欲望的节制、良好的生活规律、健康合理的饮食等;心灵状态构建涉及三方面重要的内涵,包括精神意志、心灵品质、情感状态,自我修养就是以反省修正来促进正确取向:精神意志要康健持恒,不应消极颓废;心灵品质要中正清明,不可恣纵邪欲;情感状态要宽容温情,不要偏执狭隘。传统文化中,基督教倡导的人性纯洁、佛学法门的消除妄念、道家修养的清心寡欲、阳明心学的激发良知,这些智慧都有利于人生自我实践认知,管控内在欲望,照观心灵发展,自我构建美好的心灵形态。
《大学》的主旨强调人生发展修身为根本,无论为人、齐家、治国强调都要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儒家思想上认为财富为德行之末,文章的末段阐述了财富积累的途径,“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说白了就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指出了国家管理者不应当看重积累财富,不与民争利,“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对国家、大夫家任用擅长经营财富管理者嗤之以鼻。这方面逻辑关系值得大家商榷,财富与道德是物质与精神两个不同范畴,两者之间没有对立矛盾,也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客观上,一个国家、家庭能否安定祥和,经济状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离不开对财富的经营管理,认知事物重此轻彼会失去客观中庸的智慧。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财富是民生之本,穷则思变,饥饿激发动乱,社会动荡多源于财富上严重两级分化,吃不上饭人难以顾及礼仪廉耻。因而,我们不应将人生正当获取财富与道德品行修养对立起来看,这方面,儒家思想认知上有浓厚的君臣、民众等级观,樊迟曾请教种庄稼的学问,孔子回答:“不要问我,我不如老农。”思想上认为农工商这些行业都是小人干的活;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古人思想迷信认为君权天授,高雅君子应当追求学问、治理国家,从参与管理国家中获取俸禄,洋溢着浓厚的阶层特权思想,有点类似印度社会种姓等级制度下婆罗门种姓享有祭祀垄断权力。儒学思想先天缺少人生平等观念,这也是受历代封建帝王追捧的重要原因,这与道家自食其力、与民同化,与墨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兼爱的思想大相径庭。另外,文章中国家治理上用人的观念也有些偏激,德才双全的人难以苛求,而且人会随着境遇发生变化,有德无才遇事不济,有才无德徇私枉法,任用人才与使用物件有相同道理,只能够取其长而避其短,关键在于人岗相适、法纪严明,不应瑕疵舍玉、因缺弃才。
儒家思想受等级观制约对待社会分工存在有明显偏见,将为官从政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人生成就。修身养性是人生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会之基础,但人生目标不应只治理天下,若德才兼备的人都追求高官厚禄,那么社会无法存在发展。个人才华不相同,社会有不同分工,无论物质、科技、文化、管理、服务等劳动创造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哪怕最普通的劳作,服务社会发展就是贡献。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所倡导的人生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改为“修身、齐家、创业、为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25-2-17 19: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鄙视楼下的顶帖没我快,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19 11:46 , Processed in 0.16145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