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1|回复: 1

古代的“小学”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6

主题

9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23-4-11 11: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古代的“小学”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小学是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西周,即有小学,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名称也不统一。小学主要分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
《大戴礼记·保傅》中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意思是说8岁开始上小学,学些小的技艺,知道一些小礼节。
说法二,小学是指古汉语文字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所以得名。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每个文字具有字形、字义、字音三个部分。在汉代,分别不很显著;宋末王应麟《玉海》分成体制、训诂、音韵三种;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小学书分为训诂、字书、韵书3类。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小学”之名即由此而得。
说法三,小学是指“琐屑之学”。《陈书•傅传》:“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
古代小学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称为小学。到了汉代,以小学作为文字训诂之学的专称。《汉书·艺文志》所收的小学十家,都是字书和训诂之类。
“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奴隶主)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西周是奴隶社会,当时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奴隶主)。这类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学校。小学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师氏/媒氏》提到的“三德”“三行”“六艺““六仪”。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师氏/媒氏》说,“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祀祭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国子就是“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就是“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南宋朱熹《大学章句》)。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里可以比较详细地看出,当时的小学教授的一些内容。
后来小学一词含义,又由此(六书)拓展出新的意思,为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相应的,大学一词含义也有了新的意思,指研究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学问。
现在意义的小学,是指创建于1915年的初等小学堂,“以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本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8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5-1-23 11: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学问答网

GMT+8, 2025-4-7 04:54 , Processed in 0.1020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